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指的是作者在饱满的情感驱动下,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入到自由想象或特殊的灵感状态,最后通过特定的文学艺术形象和语言而传达出来,创作出自然而美好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在魏晋…
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的统一与结合。是关于文学风格的重要术语。“体”在这里主要指文章风格,“性”指作者个性因素。源出于南朝刘勰(465?—520?或532?)《文心雕龙·体性》。该文提出作者个性特点与文章风格有着内…
指作品中由纯正的思想感情和严密的条理结构所形成的刚健劲拔、具强大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神韵风貌。其准确含义学界争议较大,但大致可描述为风神清朗,骨力劲拔。“风”侧重指思想情感的表达,要求作品思想纯正,气韵…
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词句进行提炼与剪裁,使之达到更高的水准与境界。属于文学写作的基本范畴。最早由南朝刘勰(465?—520)《文心雕龙》提出。主要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文体特点,对于创作…
骈文中运用两两相对的方式遣词造句。“丽”即骈俪、对偶。单音独体汉字比较容易形成前后两句对偶的结构,对偶句具有音节配合、意义呼应的整齐美、和谐美。古人借此术语肯定了语言的形式美但又坚持形式与内容相和谐,以…
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夸张和藻饰的创作手法。目的是增加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注意,夸饰运用得好,可以达到写实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但是过度运用,则会产生华而不实的反面作用,因而古人提出了“夸而有节”的观点,主张…
涵养道德精神、调养身心健康以达到良好的心态,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具有多重蕴涵:其一,先秦孟子(前372 ?— 前289)强调君子应善于培养道德精神的“浩然之气”。其二,东汉王充(27 — 97 ?)在《…
即时世和时代变化。这一术语旨在揭示文学创作与时代变化的关系。南朝刘勰(465?—520)指出文学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时代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统治者的个人爱好、学术思潮等。
体会和理解文艺作品的意蕴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指音乐欣赏中的知己,后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家的阐释,用来泛指文艺鉴赏中的心心相印、互相理解。“知音”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涉及文艺创作与鉴赏中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