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具有人格意义的神灵,具有超越于人力的能力。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皆有其神灵,人死后的灵魂也可以成为神灵。其二,指人的精神、心神。道教认为“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
心所具有的思考与辨别的能力。儒家认为“思”是人心所独有的重要功能。心能“思”,因此可以不像耳目之官一样被外物牵引或遮蔽。人只有通过心之“思”,才能发现内在于心的道德品性的根基,并由此通达于“天道”,从而…
指精神与自然合一时所达到的自由舒畅的一种审美状态。特指欣赏山水画、山水诗时精神融入自然及物象的审美效应。南朝画家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指出,欣赏山水画可以领悟古代圣贤寄寓在山水中的哲理与乐趣;…
文艺创作中人的精神与外物交融、自由驰骋的构思活动。在这一构思活动中,一方面人的精神感觉和想象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具有了审美色彩;另一方面,虚无缥缈的精神感觉和想象也借助客观事物得以表达和呈现。“…
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的统一与结合。是关于文学风格的重要术语。“体”在这里主要指文章风格,“性”指作者个性因素。源出于南朝刘勰(465?—520?或532?)《文心雕龙·体性》。该文提出作者个性特点与文章风格有着内…
指作品中由纯正的思想感情和严密的条理结构所形成的刚健劲拔、具强大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神韵风貌。其准确含义学界争议较大,但大致可描述为风神清朗,骨力劲拔。“风”侧重指思想情感的表达,要求作品思想纯正,气韵…
骈文中运用两两相对的方式遣词造句。“丽”即骈俪、对偶。单音独体汉字比较容易形成前后两句对偶的结构,对偶句具有音节配合、意义呼应的整齐美、和谐美。古人借此术语肯定了语言的形式美但又坚持形式与内容相和谐,以…
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夸张和藻饰的创作手法。目的是增加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注意,夸饰运用得好,可以达到写实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但是过度运用,则会产生华而不实的反面作用,因而古人提出了“夸而有节”的观点,主张…
诗歌与文章既隐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又有秀美的名言佳句。出自《文心雕龙》篇名。“隐”是隐含,指在叙事或写景中隐含超出事、景之外的意义,能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秀”是秀美,指一篇之中应该有能凸显这一意义的精妙…
涵养道德精神、调养身心健康以达到良好的心态,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具有多重蕴涵:其一,先秦孟子(前372 ?— 前289)强调君子应善于培养道德精神的“浩然之气”。其二,东汉王充(27 — 97 ?)在《…
即时世和时代变化。这一术语旨在揭示文学创作与时代变化的关系。南朝刘勰(465?—520)指出文学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时代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统治者的个人爱好、学术思潮等。
体会和理解文艺作品的意蕴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指音乐欣赏中的知己,后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家的阐释,用来泛指文艺鉴赏中的心心相印、互相理解。“知音”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涉及文艺创作与鉴赏中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