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有成对、美丽、绮丽、附丽等多种含义,彰显华美、绮靡、艳丽等形式美感,是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从风格而言,它既可表优美,亦可表壮美。就书法而言,它指字的结体之外有余味、余韵,让人兴发美感…
指立意新颖、情感真挚、物象鲜明而语言清新美妙的诗句。“清”主 要针对堆砌辞藻和典故而言,不仅指词句清新自然,还指格调高雅而意境 淡远;“丽”指的也不是词语本身的华丽,而是指尽脱俗气,物象鲜明而有真情。作为…
指诗文辞藻华丽、描写详尽(与“简洁”相对)。西晋时期以陆机(261 — 303)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出现了追求辞藻富丽、文思繁密的倾向。陆机的作品多用典故和对偶句,讲求精雕细琢,文辞繁复华美,同时也有不够清新流…
涂饰彩色,雕镂金银。形容艺术作品雕饰华美。用于文学作品,主要指诗歌辞藻华丽,讲究技巧。在审美境界上,“错彩镂金”不如“芙蓉出水”高妙:“错彩镂金”注重外在形态,处于审美表象阶段; 而“芙蓉出水”超越表象,…
美丽的荷花从水中生长出来。形容清新、淡雅、自然之美,与“错彩镂金”的修饰之美构成对比。魏晋六朝时崇尚自然,与这种审美理想一致,在艺术创作方面,人们欣赏像“芙蓉出水”一般的天然清新的风格,注重主观意趣的自…
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指的是作者在饱满的情感驱动下,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入到自由想象或特殊的灵感状态,最后通过特定的文学艺术形象和语言而传达出来,创作出自然而美好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在魏晋…
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的统一与结合。是关于文学风格的重要术语。“体”在这里主要指文章风格,“性”指作者个性因素。源出于南朝刘勰(465?—520?或532?)《文心雕龙·体性》。该文提出作者个性特点与文章风格有着内…
指作品中由纯正的思想感情和严密的条理结构所形成的刚健劲拔、具强大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神韵风貌。其准确含义学界争议较大,但大致可描述为风神清朗,骨力劲拔。“风”侧重指思想情感的表达,要求作品思想纯正,气韵…
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词句进行提炼与剪裁,使之达到更高的水准与境界。属于文学写作的基本范畴。最早由南朝刘勰(465?—520)《文心雕龙》提出。主要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文体特点,对于创作…
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夸张和藻饰的创作手法。目的是增加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注意,夸饰运用得好,可以达到写实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但是过度运用,则会产生华而不实的反面作用,因而古人提出了“夸而有节”的观点,主张…
诗歌与文章既隐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又有秀美的名言佳句。出自《文心雕龙》篇名。“隐”是隐含,指在叙事或写景中隐含超出事、景之外的意义,能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秀”是秀美,指一篇之中应该有能凸显这一意义的精妙…
涵养道德精神、调养身心健康以达到良好的心态,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术语具有多重蕴涵:其一,先秦孟子(前372 ?— 前289)强调君子应善于培养道德精神的“浩然之气”。其二,东汉王充(27 — 97 ?)在《…
即时世和时代变化。这一术语旨在揭示文学创作与时代变化的关系。南朝刘勰(465?—520)指出文学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时代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统治者的个人爱好、学术思潮等。
体会和理解文艺作品的意蕴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指音乐欣赏中的知己,后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家的阐释,用来泛指文艺鉴赏中的心心相印、互相理解。“知音”作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涉及文艺创作与鉴赏中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