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道义,支持的人就多;违背道义,支持的人就少。“道”即道义、正义。中国人自古推崇道义,认为道义是决定战争或事业成败的根本力量。只有奉行道义,才能赢得内部的团结一致、赢得民心,取得战争或事业的最后胜利;否则就将不得人心,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归于失败。它是中华“德政”思想与“文明”精神的具体体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保护国家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依靠兵器的锐利。奉行道义,支持的人就多; 违背道义,支持的人就少。支持的人少到了极致,连亲戚都背叛他。支持的人多到了极致,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得胜利。)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桀和纣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百姓; 所谓失去百姓,就是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规律,得到百姓,就能得到天下。得到百姓有规律,得到民心,就能得到百姓。得到民心有规律,百姓想得到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百姓所厌恶的,就不要施加于他们身上,如此罢了。)
本义指人所行之路,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不同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如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称为人道;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超越于有形…
民众的共同心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民众对触及他们共同利益、具有广泛社会性的问题、现象或事情所做出的一种评价性判断和看法。中国古人常以“天命”作为政权合法性及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最高理念,但实际上则常以“…
民众的意愿、意志是政治的根本。出自战国竹简(五)《厚父》中所记载的商王(一说即太甲)与厚父(一说即伊尹)的一则对话,厚父对商王说: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字面意思是民心像树的根,而树根决定枝叶的生长繁…
指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或基础。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国家才能安定。最早见于古文《尚书》所载大禹的训示。这与战国时代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前313 ?— 前238)提…
水既能载船航行,也能使船倾覆。“水”比喻百姓,“舟”比喻统治者。“载舟覆舟”所昭示的是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人民才是决定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力量。这与“民惟邦本”“顺天应人”的政治思想是相通的。自古以来…
“天时”本指作战时的有利气候,泛指时间上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天气、时机、机遇等;“地利”本指作战时的有利地形,泛指空间上的各种有利条件,包括地形、地势、区位等;“人和”本指得到人们拥护,上下同心, 团结…
依靠道义的就会兴旺,依靠暴力的就会消亡。见于《史记•商君列传》 引《尚书》。“德”即道义、恩德、德行,“力”即强力、暴力、武力。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影响,中国人自古提倡“王道”(以德服人),反对“霸道” (…
得到人心或人才就会兴旺,失去人心或人才就会衰亡。“人”指民心、人心,也指人才。语出《史记·商君列传》。其含义有二:其一,民心、人心决定一个国家或政权的盛衰兴替。只有得到民心、顺应民意,才能保持国家或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