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度作为而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治”指国家治理达到良好状态;“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道家那里,其要义在于顺其自然,即治国者充分尊重治理对象(民众)自身的禀性、状态和趋向,不过分干预民众的生活,使之遵循人自身固有的本性、意愿和逻辑,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其哲学基础是“道法自然”。在儒家那里,其要义在于以德化民,即治国者不以政令、刑法等强加于人,而是从自身做起,以自身的道德和功业使民众受到影响和感化,使民众“不令而行”,实现天下大治, 犹言“人文化成”。儒、道两家的共通点在于:治国者不妄加作为,不过度干预,充分尊重民众或社会的主体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总是对万物不加干涉而成就万物。君主如果能够持守住它,万事万物就会自我生长。)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yú)!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天下治理得很好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上罢了。”)
“为”的一种状态。道家以“有为”与“无为”相对。所谓“有为”,一般是指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或世界,不尊重或不顺应万物的本性。“无为”的意义与之相反,包含三个要点:其一,权力通过自我节制的方式遏制…
事物的本来状态,旨在与“人为”的意义相区别。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的概念,与常识性的“自然界”的概念不同。在日常语义中,“自然界”指人与社会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是不受人为干扰的。但从哲学层面来看,人与…
“道”效法、顺应万物的自然状态。这一命题出自《老子》。“自然”指事物自主、自在的状态。“道”创造、生养万物,但“道”不会对万物发号施令,而是效法、顺应万物之“自然”。“道”与万物的关系,在政治哲学中表现…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
以不言说的方式施行的教化。这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符合“无为”原则的教化方式。古代一般意义上的教化,是统治者通过言语表达的各种命令、训导,使百姓的言行乃至心灵符合礼法的要求。老子反对这种“有为”的教化方式,认…
休息保养,繁殖人口。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当政者减少徭役和征税,重视农业发展,减轻人民负担,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元气。“休养生息”作为治国方略,产生于汉初,时历秦末战乱,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它有效…
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小鲜”即小鱼。这是老子基于“无为”理念阐发的治理大国的基本原则。烹制小鱼,必须注意调和好各种佐料,精心掌握好火候,使每条小鱼都入味;同时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与此相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