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与“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状态和规律)相对。也泛指人事,即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或状态。近代以后,受…
社会秩序的总称,用以规范个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乃至鬼神之间的关系。“礼”通过各种有关器物、仪式、制度的规定,明确了个人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力,从而区别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长幼、亲疏、尊卑的差等。“礼…
古代六艺之一,常与“礼”并称。相较于各种外在的礼法规范,音乐最能感动人的内心并对人的言行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属于儒家所 说的“乐”的范畴。“乐”应能有助于人的性情处于平和中正的状态,使人的言行…
指社会文治教化彰明昌盛的状态。“文”指“人文”,指礼乐教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明”即光明、昌明、通达之义。中华民族崇文而不尚武,自古便将文治教化的彰明昌盛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指教育和感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法。当政者一般通过行政命令、道德教育、环境影响、通俗读物传播、科举考试等诸种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民众普及,使之深入民众的日常…
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风化”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德行像风吹万物一样影响、感化民众,它是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儒家认为,统治者是百姓的榜样,对百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统治者能够使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
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