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文” 或“ 人文”, 包括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 也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斯”,此,这个。后“ 斯文”连用,也用于指读书人或文人;又衍生出文雅之意…
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与“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状态和规律)相对。也泛指人事,即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或状态。近代以后,受…
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风化”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德行像风吹万物一样影响、感化民众,它是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儒家认为,统治者是百姓的榜样,对百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统治者能够使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
指教育和感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法。当政者一般通过行政命令、道德教育、环境影响、通俗读物传播、科举考试等诸种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民众普及,使之深入民众的日常…
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
以法治国。是站在君主的角度,主张君主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法令、规章来治理民众和国家(与“人治”相对),是先秦时期法家的重要政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有赏罚分明的一面,也有过于严苛、刚硬的弊端。自汉朝以迄…
公平正义或公平正直。“公”与“厶(私)”相反,无偏私,不以个人为 中心考虑问题;“正”与“曲”相反,有两层含义:其一,有以正义为基础 的共同的准则;其二,能以此端正自己与他人的一切行为,不偏斜,不枉曲。 …
本义为民之主(含为民做主之义),即君主或帝王;后也指官吏。古人认为,“民主”是“顺天应人”的产物;“民”与“主”是一个有机体,犹如人的身与心。近代以来,“民主”成为democracy的译词,主要指国家权力属于全…
相同,没有差别。本是梵语sama的译词。作为佛教的基本观念,它最初是指各种姓之间没有差别,后来大乘佛教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等佛教派别认为一切法、一切众生之间在佛性与终极意义上没有差别。佛教的平等观有多种,…
本义是由自己做主,依从自己的想法、意志、愿望行事,不受外来限制和约束。在古代中国,儒道都向往内心与生命不受拘系的自由。近代 以 来,它用作 liberty 和 freedom 的译词。作为专有名词,其含义主要有二:其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