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与“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状态和规律)相对。也泛指人事,即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或状态。近代以后,受西学影响,“人文”演变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称为人文科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状态,可以知道四季的变换;考察诗书礼乐的发展状况,可以用来教化天下百姓,实现文治昌明。)
夫玄象著明,以察时变,天文也;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其在文乎? (日月星辰等运行昭著,人们以此推断时事的变化,这就是“天文”;贤圣通达之人著书立说,教导民众向善,实现文治昌明,这就是“人文”。通晓无形与有形的实情,弄懂上天与人事的微妙联系,恐怕就在于“文”吧?)
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
即“ 文” 或“ 人文”, 包括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 也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既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斯”,此,这个。后“ 斯文”连用,也用于指读书人或文人;又衍生出文雅之意…
天体、天气的运行变化及其规则。出自《周易》。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昼夜的交替、寒暑风雨的变化,都呈现出某种恒常的法则,这即是“天文”。古人认为,人伦生活与天地万物遵循着相通的法则。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天…
大地、山川的分布、运行及其规则。“地理”一词出自《周易》。地形的起伏交错、山川的分布走势,呈现出某种恒常的法则,就是“地理”。古人认为,人伦生活与天地万物遵循着相通的法则。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
社会秩序的总称,用以规范个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乃至鬼神之间的关系。“礼”通过各种有关器物、仪式、制度的规定,明确了个人特定的身份及相应的责任、权力,从而区别了个人在社会群体中长幼、亲疏、尊卑的差等。“礼…
古代六艺之一,常与“礼”并称。相较于各种外在的礼法规范,音乐最能感动人的内心并对人的言行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属于儒家所 说的“乐”的范畴。“乐”应能有助于人的性情处于平和中正的状态,使人的言行…
指社会文治教化彰明昌盛的状态。“文”指“人文”,指礼乐教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明”即光明、昌明、通达之义。中华民族崇文而不尚武,自古便将文治教化的彰明昌盛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指教育和感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法。当政者一般通过行政命令、道德教育、环境影响、通俗读物传播、科举考试等诸种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的综合运用,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民众普及,使之深入民众的日常…
原义为教育感化,后侧重指风俗教化,即文学艺术作品对改变世情民风所起的教育感化作用。源于《毛诗序》,是儒家关于艺术功能论的重要范畴之一。“风教”强调诗歌、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教育引导作用,认为统治者能够…
统治者自身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风化”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德行像风吹万物一样影响、感化民众,它是教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儒家认为,统治者是百姓的榜样,对百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统治者能够使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
中国古代借助音乐实施政治教化的方式,与“诗教”相配合。先秦儒家总结周代的音乐教育成果,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培养人格,并由此建构了儒家关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乐教”和“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