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事物之间差异与对立的一种认识态度或生活方式。庄子(前369?—前286)在《齐物论》中通过对世界的变化无常的揭示,说明差异与对立的事物之间内在相通。因此在认识层面,应该从世界的相通的本质出发,视万物齐等如…
指人为外物所触动产生了创作冲动,经过构思与艺术加工,形成为文艺作品。 “物”指直观可感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古人认为创作缘起于外界事物的感召而激起了创作欲望,文艺作品是外物与主观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术语强…
事物彼我界限的打破及相互转化,是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物化”一说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前369?—前286)通过“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说明“物化”的意义。庄子认为,自身与他者、梦与醒以及一切事物之间的界限…
在与事物的接触中体认人伦日用之道。“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致知”在于“格物”,二者密切相关,故有时并称“格致”。历代学者对“格物致知”…
以宽厚的德性承载天下万物。多指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或他人。古人认为,大地的形势和特质是宽厚和顺的,它承载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君子取法于“地”,要像大地一样,以博大宽厚的道德容纳万物和他人,包含了对自身道…
揭示事物的真相并据以做成事情。“开物”即揭开事物真相,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成务”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确定适当方法,把事情做好做成。这是古人从《周易》的变化规律及社会功用中所悟出的认识世界…
世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北宋张载(1020—1077)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化生的,本性相同,因此提出“民胞物与”,主张爱世上一切人和物。这一思想超越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窠臼,达到了人我、物我的统…
仁爱百姓,爱惜万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禽兽草木,而“爱”意思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它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是亲爱,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对待动植物的态…
文艺创作中人的精神与外物交融、自由驰骋的构思活动。在这一构思活动中,一方面人的精神感觉和想象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具有了审美色彩;另一方面,虚无缥缈的精神感觉和想象也借助客观事物得以表达和呈现。“…
作为统一体的“气”之中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张载(1020 — 1077)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完整的统一体,也即“一物”。同时,“气”又有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对立的状态,即是“两体”。没…
单一声响不构成动听的旋律,单一颜色不构成美丽的花纹。其本质强调文学艺术的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只有在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中才能创造美。这一命题后来构成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原则,推动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心”是人之情感、认识和价值的基础,生命的主宰。与耳、目、鼻、口等被动地感知外物不同,“心”具有思考的能力,可以辨别和整理感官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知识和道德判断。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心”包含恻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