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捕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加以模拟与提炼概括,创造出艺术家心目中独有的艺术形象。这一创作理念来源于《周易》。《周易》用设立卦象象征天下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启发了文学艺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对自然界与人类自身进行认识与表达。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孕育了意象理论的产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用《周易》卦爻来察见天下万物的奥妙,从而模拟万物的形态,象征事物之所宜,所以称之为象。)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言语的意思,言语不能完全表达人的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可知道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卦象就是为了全面表达他的思想……”)
“物”一般指天地之间有形有象的一切存在,大体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有形的具体存在物,包括各种自然物、人造物,也包括各种生物和人。其二,指人伦关系中发生的事务、事情,如侍奉父母、为政治国等,这个意义上的…
可见而不具有形体的物象或图形。“象”大致包含四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指“道”的某种显现形态。老子将“道”描述为“无物之象”,也称为“大象”。其二,指事物的某种显现形态。“象”的具体化或固定化程度要低于有形…
文学作品中能够生发深远意旨和审美情境的物象,是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完美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兴”指作者偶然生发的创作冲动,“象”则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借助的外在的具体物象。“兴象”是唐代诗论家殷…
诗文中的审美意境往往在物象之外,需要鉴赏者领悟其中的精神之美。“境”指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象”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具体物象。诗歌由语言文字写成,所描写的都是一个个物象,在这些具体的物象之外,能够形成整…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绘或刻画的人物生动逼真、形神兼备。“传神”是将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完全表现出来,使人物栩栩如生;“写照”就是画像,所绘人物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初为画论术语,后引入文学领域,是画家、文学…
指诗人在采取比兴手法的时候,通过类比、描摹事物的形象外貌,摄取事物内在的意蕴和义理,从而将原本不同的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拟容”说的是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取心”说的是摄取事物的精神实质,即重视事…
画家通过刻画外形来表现其内在精神。东晋画家顾恺(345?-409)强调形与神的对应关系,他既重视外形的刻画,同时倡导由外形进而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认为表现精神气质是绘画创作的最高要求。同时要求画者捕捉到最…
指从事文学创作时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传达事物的内在气势、神韵。它强调文学创作不能仅是描摹事物的外在形貌,更要用心灵把握对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着力表达事物的气势、神韵或者人对事物的内在情感,如此方能创…
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形象之外的第二艺术形象,是读者经联想产生的精神意象。前一个“象”“景”指诗歌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物象和景象,后一个“象”“景”则是指由此引发读者多方面联想所营造出的新的意象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