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民众的产业。“制民之产”是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一种为政要求。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就会为了维持生计而背离道德。因此,为政者必须首先为百姓创造、提供必要的产业,使其生产所得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制民之产”是为政者推行道德教化的基础和前提。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说:“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而有恒常的道德观念的,只有士人可以做到。至于普通百姓,如果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则没有恒常的道德观念,行为放纵,违法乱纪,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施加刑罚,这是陷害百姓。怎么会有仁爱之人为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行为呢?因此贤明的君主会创制民众的产业,必须使百姓上足以侍奉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丰年能够吃饱,灾年能够不致饿死。然后引导民众向善,百姓也就容易遵从了。”)
惠爱民众,施惠于民。“惠民”属于“仁政”,是“爱民”理念的具体体现,重在把财富分给百姓,给百姓好处。它所强调的是,治国者及各级官员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就必须把百姓的实际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即说,各项政 策、…
养育人民,包括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对人民进行教育。《尚书·大禹谟》将其作为“善政”(良好政治)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治国者必须治理、协调好“六府三事”。“六府”是指金、木、水、火、土、谷,即人民生活…
将财富贮存在民众手中。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政治经济思想,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兵等各个流派对此均有阐发。它要求为政者薄敛节用,不要与民争利,搜刮民财;另一方面对百姓要实行宽惠政策,允许、鼓励百姓合理牟利…
充分发挥物力的效用,使民众生活富裕。古人认为,良好的政治在于“养民”,让民众生活富足。“利用”讲的是统治者应当节俭而不奢靡浪费,使物尽其用;“厚生”讲的是减轻徭役赋税,使民众生活安宁、富裕、幸福。它是中…
想要推行王道的君主会使百姓富足。“王者”本指想要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的君主,泛指成就伟大事业的领导者。其中隐含的道理是: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民众的广泛拥护才能成功;为此,有作为的领导者必须把广大民众利益放在首…
要想使军力强大,必须使本国的百姓富足。它揭示的基本原理是:民富是兵强的基础或前提。百姓富足,国库就充盈,军资就有保障;百姓富足,人丁就兴旺,兵源就有保障;百姓富足,人心顺畅,国家的军政决策就会得到民众拥…
创制民众的产业。“制民之产”是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一种为政要求。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稳定的产业收入,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就会为了维持生计而背离道德。因此,为政者必须首先为百姓创造、提供必要的…
民众将粮食看作天大的事情。“食”即粮食,泛指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或物质条件;“天”比喻最重要的事物或主宰一切的根本因素。古人认为,治国者不仅要知道百姓是君主的“天”、国家的“本”,而且要知道百姓的…
粮仓充实了,人们才会懂得礼节。出自《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是古代储藏米谷的地方或设施。“仓廪实”“衣食足”指粮食储备充足,民众不愁吃穿,代指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条…
治理国家有不变的原则,就是将有利于百姓作为一切制度和政令的根本。“制国”即“治国”,确立国家的制度、政策,发布政令,处理国家事务;“常”即恒常不变的原则;“利民”同“惠民”,保障百姓利益,使百姓得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