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爱他人、爱护他人最为重要。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人最宝贵,所以“仁者爱人”。将“爱人”由道德情感层面推及到国家层面就体现为“爱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决定着国家的安危与成败,所以统治者要把爱民、亲民、利民、顺应民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原则。制定政策、法律,确立制度,都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不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也是法家制定法律、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人文情怀。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 (想要他人对自己友爱,一定先对他人友爱;想要他人遵从自己,一定先要遵从他人。)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在于心中存有的想法不同。君子心中总是想着仁,想着礼。仁者爱别人,有礼节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也尊敬他。)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仁”既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依据,又是一种内在的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心理意识。大体来说,“仁”有如下三重含义: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
仁爱民众;爱护百姓。它不仅是治国者应该具有的对百姓的一种情怀, 而且是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古人认为,治国者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使民众获利,安居乐业,免受痛苦和无端侵害。这也是治国者获得民众…
无差等地相互关爱。“兼爱”一说是墨家的基本主张,它所针对的是儒家所提出的爱有差等原则。“兼爱”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像爱自己的家人、国人一样爱别人的家人、爱别国的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彼此相…
广泛地爱,惠及所有的人。“博”即广泛、广大;“爱”即“惠”,惠及 众人。古人认为,“安民则惠”(使民众安定生活就是惠),“爱”是“仁”的 体现,而“仁”则是与人亲密。“博爱”犹言爱民、惠民,首先是一种执政…
广泛地爱。在语义学层面,它与“博爱”相同;但在思想史层面,“博爱” 通常指爱所有人,而“泛爱”则既指爱所有的人,也指爱一切事物,与孟子(前372? — 前289)的“仁民爱物”、张载(1020 — 1077)的“民胞物与…
惠爱民众,施惠于民。“惠民”属于“仁政”,是“爱民”理念的具体体现,重在把财富分给百姓,给百姓好处。它所强调的是,治国者及各级官员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就必须把百姓的实际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即说,各项政 策、…
民众的共同心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民众对触及他们共同利益、具有广泛社会性的问题、现象或事情所做出的一种评价性判断和看法。中国古人常以“天命”作为政权合法性及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最高理念,但实际上则常以“…
爱护百姓的国家才真正强大。治国者制定、推行政策措施只有顺应民心、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才会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也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它是由“爱民”理念衍生的新命题——爱民是国力强盛的根本动因…
世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北宋张载(1020—1077)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化生的,本性相同,因此提出“民胞物与”,主张爱世上一切人和物。这一思想超越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窠臼,达到了人我、物我的统…
指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或基础。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国家才能安定。最早见于古文《尚书》所载大禹的训示。这与战国时代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前313 ?— 前238)提…
民众的意愿、意志是政治的根本。出自战国竹简(五)《厚父》中所记载的商王(一说即太甲)与厚父(一说即伊尹)的一则对话,厚父对商王说: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字面意思是民心像树的根,而树根决定枝叶的生长繁…
仁爱百姓,爱惜万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禽兽草木,而“爱”意思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它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是亲爱,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对待动植物的态…
仁者对他人充满仁爱之心。“仁者”即有仁德的人,是有大智大勇、德行完满、关爱他人、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人。“仁”在孔子(前551—前479)那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和境界,以“爱人”为基本规定,意思是“仁”从孝父母…
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指具有“仁德”的君主或施行仁政的国家。“仁德”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仁政” ,以仁爱作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善待民众,慎用刑罚,减轻赋税,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如此才能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