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百姓的生活。“保民”一说最早见于《尚书·康诰》。古人认为,天命决定着人世中至高无上的王权的归属。天命的授予与剥夺遵循着固定的原则,君主有德则授命,失德则剥夺天命。君主保有天命的最重要的德行即是“保民”。“保民”意在使治下的百姓获得安定的生活,体现着君主对百姓的关爱与照顾。“保民”构成了古代政治治理的核心目标。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另外寻求古代明智的君王所用之法,用以安定百姓的生活。)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wàng),莫之能御也。”
([齐宣王]问道:“德行怎样才可以统一天下呢?”[孟子]回答说:“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能统一天下了,谁都抵挡不了。”)
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能统一天下了。“王”(wànɡ)即称王,统治一国或一地。在中国古典语境中,“王”( wánɡ)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而是指通达天、地、人基本原理,为天下人拥戴的人。“保民…
仁爱民众;爱护百姓。它不仅是治国者应该具有的对百姓的一种情怀, 而且是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古人认为,治国者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使民众获利,安居乐业,免受痛苦和无端侵害。这也是治国者获得民众…
仁爱民众;爱护百姓。它不仅是治国者应该具有的对百姓的一种情怀, 而且是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古人认为,治国者应该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使民众获利,安居乐业,免受痛苦和无端侵害。这也是治国者获得民众…
惠爱民众,施惠于民。“惠民”属于“仁政”,是“爱民”理念的具体体现,重在把财富分给百姓,给百姓好处。它所强调的是,治国者及各级官员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就必须把百姓的实际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即说,各项政 策、…
养育人民,包括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对人民进行教育。《尚书·大禹谟》将其作为“善政”(良好政治)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治国者必须治理、协调好“六府三事”。“六府”是指金、木、水、火、土、谷,即人民生活…
儒家提倡的以仁义治理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上古贤明帝王多以仁德治国,至战国时代孟子(前372?—前289)将其提升为政治理念,提出国君应当以仁义治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要以德服人,…
民众的共同心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民众对触及他们共同利益、具有广泛社会性的问题、现象或事情所做出的一种评价性判断和看法。中国古人常以“天命”作为政权合法性及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最高理念,但实际上则常以“…
爱护百姓的国家才真正强大。治国者制定、推行政策措施只有顺应民心、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才会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也才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它是由“爱民”理念衍生的新命题——爱民是国力强盛的根本动因…
指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或基础。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国家才能安定。最早见于古文《尚书》所载大禹的训示。这与战国时代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前313 ?— 前238)提…
民众的意愿、意志是政治的根本。出自战国竹简(五)《厚父》中所记载的商王(一说即太甲)与厚父(一说即伊尹)的一则对话,厚父对商王说: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字面意思是民心像树的根,而树根决定枝叶的生长繁…
仁爱百姓,爱惜万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禽兽草木,而“爱”意思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它是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思想。孟子认为,人类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是亲爱,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仁爱,对待动植物的态…
仁者对他人充满仁爱之心。“仁者”即有仁德的人,是有大智大勇、德行完满、关爱他人、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人。“仁”在孔子(前551—前479)那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和境界,以“爱人”为基本规定,意思是“仁”从孝父母…
具有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仁者”指具有“仁德”的君主或施行仁政的国家。“仁德”在政治层面表现为“仁政” ,以仁爱作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善待民众,慎用刑罚,减轻赋税,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如此才能赢得…
水既能载船航行,也能使船倾覆。“水”比喻百姓,“舟”比喻统治者。“载舟覆舟”所昭示的是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人民才是决定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力量。这与“民惟邦本”“顺天应人”的政治思想是相通的。自古以来…
国内没有对政权心怀怨恨的民众,这样的国才叫作强国。这是法家关于“强国”的界说。法家虽然务实,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但并不仅以硬实力衡量国家是否强大,而是以软实力来诠释国家的强大,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百姓对政…